咨询热线:0755-83554214

销售热线:13415391180

江苏公众科技网

  为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产业、市场深层次地融合、创新突破,由江苏省材料学会、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江苏省金属学会、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等5家省级学会组成江苏省新材料化工纺织领域学会联合体,开展了“2023年度江苏省新材料化工纺织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遴选工作。经提名、形式审查、初评和综合评审、公示等环节,有8项成果入选十大科技进展。现予以发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的“低成本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宏量制备与应用”项目。项目通过研发可宏量制备的新型低载量钌基催化剂用于取代铂,极大降低了制氢催化剂的成本。这类催化剂可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与碱性电解槽中表现出低槽压和长时间稳定性。项目深入解析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高活性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行业顶级期刊上。电解水技术能将电力转化为氢能,为氢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支持。新型高效电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将推动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应用场景范围扩大。此外,低成本、制备简便、易放大的特点为低成本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可持续能源发展拓宽道路。这对于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经济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珈云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高性能硅基气凝胶材料及制品开发与规模化应用技术”项目。项目通过攻克短时复合关键技术和耐高温气凝胶绝热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在江苏珈云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自主设计、建设了年产5万立方米气凝胶材料生产线,基本的产品包括:玻璃纤维气凝胶绝热毡、预氧丝气凝胶毡、陶瓷纤维气凝胶隔热片、气凝胶粉体、气凝胶涂料等系列化产品。基于气凝胶材料在隔热、保温、保冷、吸声降噪、吸附、透光隔热等方面的特性,气凝胶材料最早用于航天领域,转入民用后目前已在热力管道、高铁地铁等领域技术相对成熟,正进入大规模应用;在乘用车动力电池隔热、LNG等领域也有一定规模应用;在涂料、建筑保温、吸附催化等领域开始推广应用。为中国气凝胶产业整体处于国际领头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节能减排、装备安全性领域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苏州大学开展的“高性能可印刷光伏器件”项目。项目通过围绕印刷薄膜序构化的基础科学问题,以有机、钙钛矿半导体材料为切入点,以发展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为手段,创新性提出活性层材料可控生长、传输层分子微纳结构序构、层间界面缺陷“靶向”修复三个链条式关键点,实现了各印刷薄膜层聚集和电子态精准调控,获得了小面积原型器件和大尺寸组件的世界最高效率。突破了活性层生长在应力和尺寸限域方面的局限性,创新提出有机高分子模板的新策略,实现了活性层可控生长,长期保持柔性、大面积可印刷太阳能电池世界最高效率。项目解决了商业化传输层的微观电子态缺陷导致的电池失效难题,其高普适性及高性能为实现无尺寸限域效应的传输层印刷提供可能,揭示了层层印刷过程中层间界面“伴生缺陷”对可印刷光伏器件效率和稳定能力的重要性,解决了载流子从活性层到传输层抽提效率低的难题。

  东南大学开展的“过渡金属单原子纳米酶催化机制和应用研究”项目。项目通过发现Fe-N-C 纳米酶作为铁蛋白模拟物在抗败血酸催化氧化过程中Fe离子的脱出现象,阐明了其对氧气还原选择性的影响机制;提出了结合态氧原子转移、级联反应逐级筛选底物和化学反应网络等策略提高纳米酶的催化反应选择性;发展了具有基础功能和增益效应的活性自适应纳米酶智能体系,将纳米酶用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项目以突破纳米酶催化机制不明确、效率低下和应用场景范围为目标,围绕提高过渡金属单原子纳米酶活性、赋予纳米酶选择性与提升纳米酶应用性能三大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单原子构建、机制阐明,使用内在策略和外在策略,提升纳米酶的自适应、智能感知、高灵敏性,开展过渡金属单原子纳米酶催化机制和应用研究。

  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基于线棒材超细晶粒钢低碳冶炼与轧制技术探讨研究”项目。项目通过硅钙系—铝钙系预熔精炼渣渣洗工艺,脱硫去夹杂,减少了钛与硫、氧等元素的结合的几率,提高钢中有效钛的含量;发明了一种增加抗震钢筋强度的钢包增氮设备及操控方法,利用向钢包本体中底吹氮气和喷吹脱硫剂的方法,提高钛微合金化的固氮效果;研究了钛微合金化细化晶粒的机理,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钛加入量、浇铸温度、拉速、轧制开轧温度、吐丝温度等关键控制参数,形成了一套最优的微钛处理工艺。与同行业相比,简化了 LF 精炼工艺路线,实现了低耗低碳冶炼,提升了企业产品区域竞争力。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

  江苏青昀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的“鲲纶特种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通过自主研发的闪蒸纺生产技术,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包括原料进料、溶剂进料、加热系统、混合溶解、闪蒸纺丝和铺网、轧机轧制处理、溶剂回收和纯化工艺、尾气处理工艺等核心技术。打破了美国杜邦公司的材料技术垄断,实现了闪蒸纺超材料的进口替代。引领国产非织造纺织布技术获得极大提升。项目产品作为特殊的基础性材料,已大范围的应用于医疗包装、建筑节能、工业革新、安全防护、创意生活等领域,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超千亿元。项目产品指标与国外竞品相比存在众多优势指标,且较国外竞品有着非常明显的价格上的优势,将带动我国非织造纺织布行业的发展。

  南京大学和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微纳界面传质强化研发技术与应用”项目。项目通过提出微纳界面传质强化的科学概念,建立了纳微传质强化构效调控模型,解决了纳微体系操作参数、结构参数、物性参数与颗粒特征、流动形态、传质性能以及反应速率等相互关系的基础问题。首次建立了纳微体系 OMIS 测试与表征系统,可在高气液比下对体系的特征参数进行高精度测量,提出了纳微单气泡液膜传质系数 kL 的公式。 自主研发了系列纳微传质强化反应器(MIR)和分离器(MIS)及多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国在聚乳酸单体丙交酯生产技术方面的“卡脖子”问题。

  南京大学开展的“择优取向薄膜的亚晶格匹配设计原则”项目。该项目通过一系列分析不同晶体结构的材料组成的异质界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材料亚晶格相似性的定量描述方法,回答了如何在晶格常数不匹配的材料之间形成的连续界面的难题,为拓展择优取向薄膜体系提供指导。光电或能量转换器件常常要透明导电氧化物(TCO)作为衬底。功能薄膜沉积在TCO上,容易形成晶格失配的界面,这使得实现高性能器件的设计与制备变得具有挑战性。项目证明了尽管存在晶格失配,但由于界面处氧亚晶格的尺寸和化学匹配,功能氧化物和 TCO 衬底之间仍形成了相干界面。在氟掺杂氧化锡的TCO上还实现了晶格失配氧化物的织构生长,包括刚玉结构a-Fe2O3、尖晶石 Co3O4、荧石CeO2、钙钛矿BiFeO3,甚至卤化物钙钛矿Cs2AgBiBr6,这为开发高性能透明导电氧化物支撑器件提供了新的机遇。

Copyright 粤ICP备1901080 小九体育综合直播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